近日,大宁县太德司法所成功调解一起长达十年的兄弟土地纠纷,通过情理法融合,促成双方达成“平分土地、重归于好”的调解协议,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十年手足情,难抵土地争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处理不好,也可能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太德乡某村的张某生、张某平兄弟二人,就因为一块面积为2.6亩的“神格洞”承包地,产生了长达近十年的争执。
据悉,该地块在二轮土地承包时权属登记不够清晰,导致兄弟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多年来,村委会多次组织调解,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兄弟关系也因此日渐疏远。无奈之下,村委会向太德司法所寻求帮助。
深入调查,情法交融化解“心结”
为彻底化解这起矛盾,太德司法所迅速联合美垣村调委会,成立了专项调解小组。调解小组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转变思路,深入调查,力求找到矛盾的根源所在。
一方面,调解员们认真查阅村集体的老旧档案,并走访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以及邻里乡亲,努力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调解员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分别与兄弟二人进行深入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委屈。通过细致的工作,调解员们发现,矛盾的焦点已经从最初的“争地”,逐渐演变为双方“争一口气”的意气之争。
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调解员灵活运用“情、理、法”相结合的调解方法:
以“情”动人:调解员动之以情,引导兄弟二人回忆儿时的手足情深,唤醒他们共同的成长记忆,让他们认识到亲情的可贵。
以“理”服人:调解员耐心细致地讲解《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帮助他们分析利弊得失,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理性对待纠纷。
以“法”正人:调解员明确告知双方如果选择诉讼可能面临的时间成本,引导他们认识到调解是解决纠纷的最佳途径。
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调解员另辟蹊径,创造性地提出了“平分土地”的解决方案,巧妙地跳出了“争抢”的固有思维模式。
握手言和,兄弟释嫌重拾往日情
经过调解员耐心细致的工作,张某生、张某平兄弟二人最终被真情和法理所打动,欣然接受了“平分土地”的调解方案:以高压线铁塔为界,将2.6亩土地一分为二,高压线铁塔的7000元补偿款也当场平分。同时,村委会出具书面证明,明确今后各自地块上的所有补偿或收益均归己方所有,彻底消除了双方的后顾之忧。至此,兄弟二人冰释前嫌,重归于好,并表示今后要重续往日情谊。
经验启示:公平是基,情法并用促和谐。这起长达十年的土地纠纷能够成功化解,充分体现了“公平”的重要性。“平分土地”的方案,兼顾了双方的利益,为修复亲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协议中对未来利益的明确约定,也充分体现了基层调解工作的前瞻性,真正做到了化解矛盾、安定人心。
太德司法所的成功实践,充分彰显了司法行政机关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下一步,太德司法所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人民调解为抓手,深入推进“情、理、法”融合,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一线,为构建和谐乡村、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司法行政力量。(责编白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