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1938年2月下旬,日军集结1万兵马分五路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首次围攻。短短几天,占领晋西北靠近黄河东岸的宁武、岢岚、神池、五寨、河曲、保德、偏关等七座县城。企图渡过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在国民党军消极抗日的情况下,贺龙指挥120师359旅、358旅作战一个多月,把日军攻占的7座县城全部收复。八路军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是抗战初期我军在正面战场打击日军、收复失地的光辉战例,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进行战略进攻的伟大胜利;对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毛泽东持久抗战军事思想的形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重要地位和历史贡献。第一、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二、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后“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第三、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为持久抗战提供了丰富经验。第四、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之际,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收复晋西北七县城、重要地位、历史贡献
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是指1938年初八路军第120师在山西省西北部反击日军大规模围攻并收复失地的作战。毛泽东同志电贺120师收复7座县城,称赞“取得伟大胜利,中央诸同志闻之极为兴奋”。
一、战役背景、经过、结果
1937年9月13日,120师从陕西韩城芝川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后从侯马乘火车北上,9月17日到达榆次。这天,毛泽东给朱德、彭德怀等发电报,指示:120师应集结于太原之北之忻县待命,准备在取得阎之同意下,转至晋西北管涔山等地区活动。21日,八路军总部命令120师转战晋西北抗日前线。
1937年9月底,第120师以第716团第2营为基础组成雁北支队,深入雁门关以北同蒲铁路以西的日军占领区,开展游击战争,袭击了井坪、平鲁,逼近大同。同时,组成了几个地方工作团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扩大部队和创建抗日根据地。在配合国民党军同蒲铁路北段的作战,尤其是忻口战役中,第120师先后取得了雁门关、王董堡等伏击战的胜利。10月1日,120师政委关向应率领师政治部大部和教导团共700余人到达岢岚,组成工作团分赴兴县、岚县、神池、静乐、岢岚、五寨、保德等县开辟群众工作。到11月底,神池、宁武、平鲁、兴县、忻县等15个县共组织抗日武装一万多人,配合八路军在敌人后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配合各个战线友军进攻敌人。12月,山西省战地动员委员会在太原、忻县、文水、交城、静乐、岢岚等地,先后组成十支游击支队,共8000余人。在此基础上,120师于1938年1月进行整编,将由地方游击队发展起来的独立团,分别编为第358旅第714团(原忻崞独立团)和第359旅第718、第719团(原忻崞代团,贺陈支队)。全师由出发时的8200人发展到2.5万余人。1938年1月12日,八路军集总向全军发出“坚持华北抗战,与华北人民共存亡”的号召。
1938年2月1日,日军2000余人,配以侦察机数架,自忻县向县西三交村进攻。120师359旅一部与敌激战竟日,毙敌200余人,迫敌当晚退回忻县。三交以东村庄尽被焚毁。4日,359旅一部,在崞县定丰庄伏击日寇汽车队及增援兵车二列,毙敌百余,击毁汽车16辆,当夜袭击原平镇,残敌溃退忻县。2月11日至13日,日军三个师团分别向临汾、晋西进犯。120师主力一部(贺炳炎、廖汉生支队)进至汾离公路待命。18日,120师决定:陈伯钧、王震359旅北上,阻止日军向岢岚、兴县进犯。358旅主力侧击离石西犯之日军。
八路军第120师在晋西北地区的展开和第2战区傅作义等部在此地的集结,使绥远和晋北日军感到严重威胁。为驱逐该地区的中国军队,1938年2月日军以驻蒙军第26师团及伪蒙军一部,共1万余人,在华北方面军第109师团一部的配合下,由平绥(北平至绥远)、同蒲铁路(大同至风陵渡)和太原至汾阳公路沿线据点出动,分路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发动围攻。2月23日,由朔县出发之日军 第26师团黑田旅团千田联队进占宁武、神池县城后,一股向西于28日进占保德;一股经神池县义井镇南下,向五寨、岢岚进攻;26日,竹内联队由平鲁县井坪镇出发,是日侵占偏关,28日侵占河曲。伪蒙军3000余人,由绥远南下,占领清水河后,进至偏关与日军会合。同时,在太汾公路集结的日军第109师团一部,由汾阳进占离石后,于26日进至黄河东岸的军渡、碛口,并隔河炮击对岸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河防阵地,120师主力一部,在东西河庄战斗中歼敌400余人。3月2日日军侵占五寨,3日侵占岢岚。
当时,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在贺龙师长率领下,正在同蒲铁路忻县至阳曲段展开破击战,闻讯后,于3月4日星夜回师晋西北,两天强行军300里,3月6日,毛泽东同志急电120师:“358旅不必到离石方向,应集中两个旅的重要兵力,打败敌之一路,切实巩固晋西北根据地。”
120师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决定集中主力4个团,首先打击进占五寨、岢岚的日军,相机收复两城,尔后再向神池、宁武方面发展进攻。具体部署为:第359旅(欠第719团)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围困岢岚城日军,第358旅(欠第714团)进至岢岚以北地区,截断岢岚至五寨的交通,并打击增援的日军;当岢岚日军北撤时,集中两个旅的主力相机歼灭该股日军。另以警备第6团和动委会游击支队袭扰保德及三岔堡日军;独立第1支队及骑兵营活动于神池至义井间的交通线上;第719团进到宁化堡附近袭扰宁武日军;第718团监视原平、忻口日军;第714团在北小店及阳曲边山活动;雁北支队在平鲁、朔县、清水河之间活动,配合主力作战。
3月6日晚,359旅旅长王震率717团和718团从忻县平社―带出发,经静乐直逼岢岚城下。7日,该旅717团夺取城南高地天马山,718团攻战城东高地仙人涧,并派出一部配合岢岚县游击队控制了城西制高点。与此同时,358旅也于3月7日到达距岢岚县城30余里的辛家湾、寇家村―带集结,准备截击从岢岚城撤退之敌和打击增援之敌。
进占岢岚县城的日军是千田联队的一个大队,一部骑兵和炮兵,共计1000余人。
王震旅长带领着717团团长刘转连和政委刘礼年,冒着敌人从城内不时射出的枪弹,请来熟悉岢岚地形的游击队负责人,仔细勘察地形,制定了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围困岢岚城,只留北门让敌人撤退,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作战计划。
岢岚城东有一岚漪河,河水从东绕南向西而行。岢岚城内没有水源,饮水全凭城东水渠引河入城解决。水渠就在仙人涧的悬崖峭壁下面,于是围困岢岚城的计划就定在了“水”字上。
3月7日晚,359旅派出一部,从南面的天马山佯攻县城,将敌人注意力全部引到南面。一部乘机从东南面的仙人涧堵塞水渠,断绝水源。日军出动兵力争夺水源,守卫在仙人涧高地上的718团指战员早已作好了战斗准备,他们将捆好的手榴弹投向日军。日军只好退回城内。到中午时,日军人畜均饥渴难耐,又派一部牵马执桶出了南门,妄想下河饮马、挑水。守卫在天马山的717团居高临下,射出一发发愤怒的子弹,日军只好丢下几具死尸退回城内。到3月9日午后,被围困的敌人因缺水,不得不宰杀战马,用血水解渴。王震旅长站在天马山上,从望远镜里将敌人的景象看得一清二楚,他对刘礼年说:“看来敌人渴不住了,只要我们再坚持围困一至两日,鬼子就会不战自退。”
果然不出所料,敌人在水源断绝、通讯中断的情况下,只好于3月10日午后3时,从岢岚城北门撤出,向五寨方向逃窜。
120师收复岢岚城后,贺龙师长命令359旅乘胜追击,并亲自到西会村里给参战部队和支前群众作了简短动员。要求120师全体官兵和支前队伍一定要和友军搞好合作。
接着贺师长命358旅一部星夜前进,冒雪从辛家湾出发赶到岢岚通往五寨的要道麻子涧沟设伏。并征得阎军赵承绶同意,由骑一军之一部配合,让骑一军步三团在三井镇南七八里的焦山、孟家坡之间设伏,以便增援717团。
日军从岢岚县城退出,向东北逃窜40里后,于10日晚进占三井镇,固守待援。
三井镇是岢岚北川第一大镇,位于岢岚通往五寨之咽喉要道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镇外虽无坚固屏障,但残堡犹存。饥肠辘辘的日军于晚上8时进占三井后,发现我方群众早已转移。这伙侵略军在岢岚城被我军围困三天三夜,已极度疲惫不堪,就一面安锅造饭,一面部署兵力。将辎重停在三井东西直通的大街上,在镇北堡设了炮兵阵地,并用机枪封锁了东西堡口,想借火力,死据三井。
359旅追至三井镇西南之曹家沟和秦家庄时,天色已晚。这时雪后初晴,寒风凛冽。部队指战员不顾衣单腹饥,借助三井镇西堡门外干河滩上杨柳林带作掩护,匍匐前进到三井西堡外的西坝堰上。与此同时,120师指挥部设在三井西北的二龙山上。贺龙师长亲临前沿阵地,在三井东北五里的谷河坐阵指挥。
359旅717团运动到西坝堰后,立即分兵两路,第一路直插三井西堡外围的三井完全小学广场,第二路绕西堡墙南移至西堡门口200米,开始向敌人发动正面进攻。
当第一路攻进街心时,担负增援我军的赵承绶骑一军步三团盲目射击,迟滞了我军行动,使第一次正面攻击受挫。天明后,717团政委刘礼年和团长刘转连,再次组织进攻。尖刀班以集束手榴弹炸毁了敌人设在西堡口的机枪阵地,我军立即拿下西堡口,向纵深发展。从西堡口至东堡口的东大街上,是敌人的辎重队,仅用来运输的骆驼就占了半条街。在我军的强攻猛射下,这些骆驼连同他们的主人一个个倒下了。我军乘势利用骆驼的尸体作掩体,向敌人步步推进,沿街逐巷和敌人短兵相接,打起了巷战。枪声、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和喊杀声此落彼起,声震四野。
激战半夜,三井大部为我军占领,敌人被压入北面残堡之中。但还仗着大炮的优势与我军对峙。
这一仗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拿下敌人的炮兵阵地。717团把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一连二排,排长杨时雨带领全排战士不顾敌人的炮火,踏着敌人横七竖八的尸体,勇猛地冲上了位于敌人炮兵阵地的北堡高墙,把一束束手榴弹投向敌人的炮兵阵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还在发射中的敌炮兵歼灭,缴获山炮一门,俘敌十余人。
敌人在丢掉炮兵阵地后,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只好寄希望于五寨之敌增援。
盘踞在五寨的敌人,已发现八路军给他们部下了天罗地网,不敢轻举妄动,只好死守在五寨城。
待到11日晨,三井镇残敌待援无望,只好乘我军重新发起进攻之间隙,向五寨逃窜。
逃至麻子涧沟时,又遭我军358旅伏击,伤亡惨重。由于阎军赵承绶部骑一军过早撤出阵地,使敌人逃窜到五寨城。
三井一战,我军击敌300余人,俘敌28人,缴获步枪数十支,其它军用物资一部,缴获一门山炮,这是120师在抗战中缴获的第一门山炮,后被贺龙师长命名为“功臣炮”(现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这次战斗中,我717团政委刘礼年壮烈牺牲。
由三井逃入五寨日军与五寨城内日军共计1000余人,被跟踪追击的第359旅于11日包围。第358旅亦于此时赶到五寨城郊。由于五寨城池坚固,日军兵力较强,且有义井、三岔日军相策应,第120师所部炮火不足不利强攻。第120师决定,以第718团第2营及地方游击队继续围困五寨城日军;第717团进至五寨与三岔之间;第358旅进至义井与神池之间,截断五寨、三岔、义井、神池间的交通,以逼退五寨日军,并将其在运动中歼灭。警备第6团、独立第1支队、骑兵营等部在利民堡、八角堡地区袭扰朔县、神池、三岔日军交通,配合主力作战。 17日17时,第358旅进至义井以南的虎北村、山口村时与由神池出动的日军1000余人遭遇。激战6小时,日军伤亡300余人后退入义井镇。18日,义井日军向第358旅反扑,又被该旅击退。三岔堡日军出动200余人企图增援五寨,中途被第717团击溃后逃回三岔。至此,五寨城内日军完全孤立。同日东北军何柱国骑兵第二军收复河曲,旋追日军至三岔、井坪以东,相继收复偏关、老营、水泉堡、绥远清水河等地。
17至19日,日军黑田旅团奔袭保德,骑兵先头部队沿桥头至县城乱砍乱杀,凡来不及躲避者,不分老弱妇孺,统统捆绑毒打,然后浇上汽油活活烧死。仅在城里刘家大院,一次竟烧死200余人。19日夜至20日晨,敌又两次焚烧保德县城。一夜之间,城关90%以上房屋化为灰烬,惨不忍睹。
在此期间,第120师其他各部积极活动,打击日军,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的作战行动。20日在120师收复五寨后,日军在处境日益不利的情况下,全线撤退。保德日军和三岔日军会合后,于21日向神池撤退,在田家窳遭第717团截击,后逃入义井镇。22日夜,义井日军共3个大队向神池撤退,行至凤凰山附近,又遭第358旅伏击,后逃向神池。23日,神池日军继续逃往朔县。至此,岢岚、偏关、河曲、保德、五寨、神池被八路军第120师完全收复。进入晋西北的日军已全部退出。仅宁武城内尚有日军1500余人,企图长期固守。第120师决定以第716团及第717团第2营围困宁武城日军,师主力在宁武至阳方口之间铁路两侧,以伏击姿态,相机歼灭宁武北撤的日军。
31日,阳方口日军600余人南犯,在飞机掩护下,企图接应宁武日军突围,行至石湖河、麻峪附近遭第359旅的伏击,敌窜入石湖河镇顽抗。同时,宁武日军500余人出城反扑。第715团协同第359旅与日军展开激战。敌千田联队长被击伤,日军伤亡300余人后,分别退回阳方口和宁武城。4月1日晚,宁武日军乘夜暗突围,与阳方口日军会合后逃往朔县。第358旅和第359旅歼日军后尾一部,我军收复宁武县城。
至此,日军攻占的晋西北7座县城全被收复,打垮了敌人的围攻,并把敌人一直追到朔州、大同附近,使晋西北转危为安。反围攻战役结束。八路军歼灭日军1500余人,缴获山炮1门、步机枪200余支、汽车14辆、骡马100余匹;收复了7座县城和大片国土,恢复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二、八路军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的要地位和历史贡献
八路军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是抗战初期我军在正面战场打击日军、收复失地的光辉战例,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进行的战略进攻的伟大胜利;战术层面上采用了“围困战”、“围点打援”、“城市攻坚”等多种模式;是“巧战”与“硬战”的有机结合;对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毛泽东持久抗战军事思想的形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重要地位和历史贡献如下:
第一,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直接恢复区域控制权
1938年3月,通过三井战斗、麻子涧沟伏击等战役,连续收复宁武、神池、保德、河曲、偏关、五寨、岢岚等七座县城。此役歼敌1500余人,缴获枪支200余支、汽车14辆,彻底粉碎日军首次对晋西北的“五路围攻”,将被日军侵占的晋西北核心区域重新纳入根据地控制范围。
(二)构建陕甘宁边区屏障
战役中阻击日军向军渡、碛口等黄河渡口的进犯,有效阻止日军西渡黄河威胁延安。晋西北根据地因此成为中共中央联络各敌后根据地的枢纽,直接承担起保卫陕甘宁边区东翼安全的战略使命。
(三)推动基层政权建设
收复七县后,第120师工作团在各地建立基层党组织,由村民选举产生行政机构,先后在保德、岢岚、五寨等地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同时收编散兵游勇、肃清土匪,使兵痞匪患减少80%以上,为根据地政权提供了稳定社会环境
(四)奠定群众动员基础
战役胜利后,山西牺盟会、战动总会配合工作团动员群众,各县组建1000-2000人的抗日自卫军,120师兵力从8200人增至2.5万人。群众支前体系逐步完善,为后续游击战储备了人力基础,如1940年夏季反“扫荡”时,仅陈庄战斗就动员3000余群众参战。
(五)确立机动游击战术范式
此役开创了“围城诱敌+运动歼敌”的经典模式:先围困岢岚城切断水源,逼日军出逃至预设伏击区,再集中优势兵力歼灭。这种战法被运用于后续雁门关伏击、陈庄歼灭战等战役,形成晋西北游击战的典型经验。
此役后,晋西北根据地扩展至14县,与晋东北、晋西南形成对敌占交通线的战略包围,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稳固后方,印证了毛泽东“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构想。八路军总部将此类战役誉为“游击战术原则下运动歼敌的经典”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是最靠近陕甘宁边区的根据地,它既是保卫中共中央的重要屏障,也是我军前出华北地区执行抗战任务的重要前进基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沉重打击了盘踞在附近的日伪军力量,有力团结了本地区的抗日武装,并为八路军继续向东、向北发展,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第二、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后“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一)战略屏障亟需制度性支撑
战役前晋西北虽地理险要(管涔山、吕梁山贯穿全境,控制同蒲铁路及黄河渡口),但政权瓦解、土匪横行。收复七县后,根据地西与陕甘宁边区仅一河之隔,北扼大同、南瞰太原的地理优势全面释放。此时必须通过建立民主政权(如五寨、岢岚抗日县政府)和交通情报网(覆盖14县的动委会系统),将地理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防御体系,才能长期承担“中央门户”的职能。
(二)军事胜利需转化为治理效度
战役期间暴露的两个短板倒逼制度完善:兵员补给缺口:120师歼敌1500人后扩军至2.5万人,但80%新兵来自根据地动员,迫使推行“减租减息”以提高参军积极性;物资保障困境:山区耕地仅占8.6%的贫瘠环境,促使建立生产合作社(如岚县被服厂)和税收体系(废止阎锡山时期的21种杂税),使1940年反“扫荡”时仍能自产弹药80吨。
(三)国共博弈催生治理模式创新
阎锡山虽名义合作,实则对根据地实施经济封锁(切断晋西南粮道)和军事摩擦(晋绥军骑1军频繁制造冲突)。为破解困局,根据地首创“三三制”政权雏形:在兴县试点吸收开明乡绅(占参议员30%)、牺盟会成员(40%)、共产党员(30%)共治,以合法性对冲阎锡山政权干扰。
(四)群众路线验证制度优越性
与国民党军溃退形成对比,120师工作团采取“耕战一体化”治理:社会组织重构:每县组建200-500人的自卫军(保德县1940年达2000人),设立“轮战民兵”制度(每年服役3个月)保障生产作战两不误;文化认同培育:在河曲、偏关等蒙汉混居区推行双语政策,蒙古族参军比例从1938年的2%提升至1941年的15%,破解“民族隔阂影响动员”的困局。
历史实证:1940年夏季反“扫荡”中,晋西北根据地动员支前群众超10万人次,自产军粮700吨,验证了贺龙师长所言“建设根椐地就是建设活的长城”。这标志着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实现了从“军事存在”到“治理能力”的质变,为持久抗战提供制度范式。
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间题》一文中,把建立根据地作为抗日战争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提出来,指出由于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处于敌后的游击战争,没有根据地是不能支持的。”“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实现就失去了依托”。
经过日军连占七城、我军连克七城的斗争,我们进一步懂得了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的战略意义。只有建立起自己的抗目根据地,才能站住脚跟,攻守在我,进退自如,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才能更好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断获得人力物力补充,日益壮大抗日力量;才能坚持长期艰苦的战争,完成抗战的历史任务。于是,120师和晋西北地方党着手在农村中广泛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自己的抗日根据地,尽管当时还是在统一战线下由阎锡山和共产党两种政权并存,但毕竟有了一个雏形。经过这场斗争,我们也进一步懂得了晋西北的特殊战略意义。
第三、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为持久抗战提供了丰富经验。
(一)开创游击战术与运动战结合的典型范式
战役中首创“围城诱敌+地形伏击”战术:对岢岚城断水围困三天,迫使日军撤离至预设伏击区黑石头沟,全歼敌军并摧毁14辆汽车。这种灵活战术在后续晋西北夏季反“扫荡”(1940年)中被沿用,以“昼伏夜袭”“地雷战配合伏击”等变种,一个月内歼敌4490人,验证了游击战对持久抗战的适配性。
(二)验证根据地建设与群众动员的紧密关联
战役期间,120师工作团在收复区快速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群众成立自卫军,仅五寨县即组织2000人规模民兵。至战役结束,120师兵力从8200人增至2.5万,基层动员体系使1940年陈庄战斗能一次性动员3000群众支前,为“人民战争”理论提供了实践样本。
(三)实践“集中优势兵力破敌弱点”的战略思想
面对日军五路围攻,120师根据毛泽东“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电令,选择孤立突出的岢岚敌一路实施围歼。此经验被提炼为“以局部优势转化全局主动”的原则,成为后来反“扫荡”作战的指导方针。
(四)建立根据地与交通线破袭协同模式
战役前,120师以主力破袭同蒲铁路北段,切断日军补给线;战役中迅速回师根据地反击,实现外线与内线作战联动。这种“破袭+反攻”的协同模式,为后续百团大战等大规模交通破袭战提供了战术模板。
(五)构筑战略屏障与资源积累示范
收复七县后,晋西北根据地扩大至14县,形成对同蒲铁路与黄河渡口的双重控制,直接承担起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战略职能。根据地内建立的兵工厂、被服厂等后勤设施,为长期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如1940年反“扫荡”期间仍能保障部队弹药补给。
其历史价值:此役被八路军总部誉为“游击战原则下运动歼敌的经典战例”,其经验在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被总结为“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原则,成为指导持久抗战的纲领性思想。通过战术创新、群众动员、资源整合等多维度实践,为敌后战场坚持八年抗战提供了可复制的战略模型。
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县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通过根据地建设将党的组织、政权和群众运动紧密结合,使晋西北成为华北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一战役体现了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思想,为抗日根据地在敌后的广泛建立提供了成功实践,这是永载史册的。
第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之际,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赓续红色血脉,筑牢新时代军民融合根基
该战役以仅8200人兵力,动员数万群众参战支前,创建“主力军+地方武装+自卫队”三级动员体系,为新时代构建新型军民关系提供历史镜鉴。
(二)正本清源反击历史虚无主义
针对《亮剑》等影视作品引发的“八路军不打县城”争议,通过还原真实战史(围困岢岚、石湖河伏击等典型战例),有力驳斥“游而不击”等错误论调,维护抗战叙事话语权。
(三)赋能区域振兴战略
晋西北七县现属吕梁、忻州革命老区,2025年正值《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实施五周年。纪念活动可整合宁武长城遗址、岢岚毛泽东路居馆等红色资源,打造“晋北抗战”文旅走廊,促进特色农业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四)构建反独促统历史共识
战役粉碎日军西渡黄河威胁延安的图谋,与当下震慑“台独”势力妄图切断海峡联系的现实形成历史呼应。通过强调晋西北作为“陕甘宁屏障”的战略价值,可强化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地缘文化认同。
(五)国际话语权争夺的叙事突破口
针对西方学界所谓"中共抗战贡献被夸大"的质疑,该战役的实证价值堪称"沉默的雄辩":仅岢岚围歼战即缴获日军作战命令原件,证实其西渡黄河威胁延安的作战意图。可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契机,组织跨国学者重走晋北抗战交通线,用物理空间遗存佐证历史文献,构建不可辩驳的叙事证据链。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与山西抗战》 2019.12.中共党史出版社
[2]《晋绥革命根据地史》 2015.4.山西人民出版社
[3]《将领讲述》八路军抗战 2020.3.中国文史出版社
[4]《晋绥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 1998.12.山西古籍出版社
[5]《山西抗战的历史贡献》 2016.1.中共党史出版社
[6] 《忻州文史》第10辑 (2008)第113号
[7] 《忻州文史》第17辑 (2010)第106号
[8]《华北抗战史》2015.4.山西人民出版社
责编:白宏杰